绿建访谈 | 王畅:持续关注与提升建筑师的“绿色意识”

2023-08-23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绿色低碳建筑”)

【编者按】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向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国际绿建联盟围绕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主题,广邀专家开展访谈,为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建筑师的“绿色意识”需要长期积累与践行,意识塑造个人价值观,决定设计创新高度,是建筑设计的灵魂与方向。

——王畅

Q: 您长期从事绿色建筑设计创作,请您结合项目谈谈您对绿色建筑设计的看法?

我们现在谈的绿色建筑在国内已经经历了近二十年的发展,它经过了一个逐步完善、清晰的过程。建筑师对于绿色建筑的认识同样如此,从偏技术、重设备,到建筑师主动地从建筑设计、空间安排的角度考虑建筑是不是绿色,可不可以更加绿色。绿色建筑一定不是单纯的技术集成或堆砌,绿色建筑首先就应该是一个好建筑,一个可以让建筑的使用者主动感知主动调节获得舒适感受,并且为使用者的绿色行为创造可能的建筑,是一个由建筑师主导的积极主动回应所处环境的建筑。

以我自己经历的项目举例,银城大厦是南京较早运用呼吸式幕墙的项目。二十年前,国内建成的应用呼吸式幕墙的项目不多。当时,业主希望在自己的办公总部项目中体现绿色理念,因此采用呼吸式幕墙技术,希望在办公建筑中展现绿色态度,这是对提高建筑绿色性能的一次主动选择与尝试。在尝试了解使用相关的技术,走过一段时间的技术集成为主的绿色建筑实践之路后,越来越多的建筑师意识到以建筑师为主导,以空间形态为核心的地域气候适应型的绿色建筑才是绿色建筑设计的导向。近期在施工的南京南部新城全民健身中心和溧水农业科技创新港4号楼两个项目就是这种导向下的设计,南部新城全民健身中心设计中更多考虑了空间的复合利用与集约,强调绿色与健康并重,为绿色行为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创新港4号楼则是一次夏热冬冷地区中小型公共建筑“零碳”目标的尝试,太阳能光伏与建筑的一体化设计,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通过对建筑所处气候环境的分析,优化建筑朝向与形体系数,改善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充分利用不同空间的合理安排来应对不同的舒适度需求,通过使用高性能的外维护结构,低碳建材减少隐性碳排放……最终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零碳排放目标。

银城大厦运用呼吸式幕墙

南京南部新城全民健身中心

溧水农业科技创新港4号楼

再谈谈南京丁家庄二期A28地块保障性住房项目,这个项目是全国唯一一个住宅类绿色建筑创新奖一等奖项目,项目还获得了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优秀住宅小区金奖、全国首批新绿标运行标识项目以及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土木建筑科技奖一等奖等众多奖项。项目围绕“高品质、高质量”开展系列创新技术研究和示范应用,这个项目在规划上,体现了开放式社区理念,构建了开放融合的街坊邻里社区环境。通过标准化、模块化设计,形成了基于住宅全寿命期的可持续发展绿色住区设计体系。基于绿色设计理念,采用高性能复合夹心保温围护结构、建筑一体化太阳能热水系统、海绵城市技术、装配化装修一体化技术、建筑室内外空间优化技术等,形成了绿色建筑技术体系;在高质量绿色建造技术上,从主体结构、内外围护结构到室内装修全面系统应用装配式建筑技术,形成高质量、高效率绿色建造成套技术体系。项目将绿色、装配式、精益建造和信息化技术深度融合,23项创新技术大幅提升工程建设质量和居住品质,实现保障性住房高品质宜居、高质量建造。

丁家庄二期A28地块保障性住房项目

十多年来,我们团队与“绿色建筑”共同发展,在绿色建筑设计上逐步形成了多专业协同、持续积累、优化创新,以示范项目带动整体水平提升的良性发展路径,创作设计了260余项绿色建筑项目,设计面积达3000万平米,陆续完成了丁家庄A28保障房、江北人才公寓等示范项目,在绿色建筑设计领域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

Q:当前,城镇化发展迅速,城市更新已成为城市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您的团队完成了罗廊巷片区综合更新、西白菜园片区景观环境改造等多个更新项目设计,请您谈一谈在老城“微更新”的设计中,如何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化,让老城区焕发新活力?

其实每一个城市始终处于更新的状态,经历了前几十年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建设从增量逐步走入存量是一种必然。近几年,城市更新引发大家的普遍关注,片区更新、既有环境梳理、既有建筑改造未来一定会成为城市建设工作的重点之一。事物的发展有其规律,城市更新也是如此,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探索、尝试、总结,在城市更新领域大家形成了一些共识,这些共识会很好的指导未来城市更新的工作。

比如我们实施城市更新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通过城市更新改善人民的生活。城市是为人服务的,城市更新既是民生工程,但又不止是民生工程,它还是发展工程,要通过城市更新来提升城市的魅力、活力、竞争力。

回到刚刚您提的问题,在老城“更新”设计中,如何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化,让老城区焕发新活力?我们从这几年城市更新模式的转变上就能找到答案。最早的模式更多是拆+改+留,后来到留+改+拆,再到现在留改拆增并举的更新模式。

通过“留”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情感价值、记忆价值、历史价值,让城市留下成长的年轮,唤起经济价值;“改”肯定是必须的,根据风貌特色的需要,对内外都进行修缮改造,赋予它新的功能;“拆”主要是针对的危房;“增”瞄准的是补短板、强弱项,注入新的动力。增不一定是量上的增,更多是功能上的增,很大程度上增也可以通过改来实现。

一个城市区别于其它城市最关键的就是城市的风貌了,在增量时代很多人就提出过城市建设“千城一面”的问题,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同样要避免这一问题,让属于这个城市的文化历史、居民的集体记忆、情感寄托、时代风貌等等特色得以保留,避免大刀阔斧,城市更新是一个慢工细活,不要把它当成单一的工程,而应该把他作为系统工程,在综合解决问题的同时,为城市未来注入希望和活力。

西白菜园区景观改造

再有,城市更新中也同样需要贯穿绿色设计的理念,城市更新要“以内涵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为路径”,“大拆大建”城市发展建设模式的终结,代之以“留”优先、“留改拆增”并举的新时代低碳城市更新建设模式,是实现“双碳”目标、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Q:您参与了不少校园规划和校园建筑设计,请您谈一谈在“绿色范畴”里校园建筑如何开展设计?创建绿色校园,作为建筑师能够做些什么?

校园规划与教育建筑量大面广,几乎和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交集,也是建筑师们日常工作中常会碰到的类型,“绿色范畴”里的校园规划、校园建筑是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绿色建筑发展到现在,对新建校园中已经有了节能、绿色的普遍性要求。我认为,绿色校园的创建有几个关键点值得建筑师关注。

正是由于校园(特别是中小学校)量大面广,学生们每天大部分的学习生活是在校园中度过的,建筑师在设计校园时应该充分认识到校园的重要性,更加主动地建设绿色校园,而不是被动满足相关的绿色评定的要求。例如:充分利用场地优势,保留原有地形地貌和植被,最大限度保留生态环境;采用生态化的景观设计,选用适宜的本地植物种植,打造多样性植被环境;将绿色技术充分融入建筑设计,如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太阳能利用、绿色屋顶等;采用环境友好、可回收的绿色建材,减少资源浪费;充分应用模拟软件,预测和评估建筑设计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倡导设计理念和过程的开放共享,鼓励学生、教师参与设计讨论等。

绿色校园不单单是校园建筑,我们所倡导的绿色生活、绿色行为应该体现在我们的校园设计中。学生们每天大部分的生活行为都发生在校园里,大学更是如此,就设计而言,建筑师要让我们所倡导的绿色生活、绿色行为更便捷,更科学,从而帮助使用者养成绿色生活的行为习惯。例如倡导绿色出行方式,如步行、骑行、公交等,减少私家车使用;倡导合理设置空调温度,不要过冷过热,春秋季使用风扇或自然通风;倡导节约用水用电;倡导临近楼层多走楼梯,少用电梯;倡导无纸化办公;倡导使用环保再生材料用品,减少一次性用品、塑料等的消费;倡导校园内设置分组回收箱,引导资源垃圾正确分类;组织植树种草、园艺等活动,培养学生绿色环保意识等等。学校,特别是中小学,是孩子们逐步形成观念意识的时期,培养学生的环境责任感,让绿色生活理念深入人心,并养成长期的环保行为习惯。

对于校园建筑,建筑师往往会充分展示设计中的“绿色”让日常使用它的学生老师可以切实感知,让“绿色”教育更加生动,让学生们参与进来,传播绿色观念。

大学校园与校园建筑,是倡导大学成为低碳绿色的标杆与先导,不管是新建也好,更新改造也好,大学校园都应该在构建低碳绿色的未来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以新加坡为例,新加坡是一个绿色建筑推行非常成功的国家,为实现2030净零碳的目标,新加坡推行了校园整体改造和更新计划,新加波已经获得零能耗认证的建筑大部分来自高校校园。大学是一个社会进步的源头,有责任和义务带头践行低碳绿色理念,大学也汇聚各领域人才和科研力量,有条件实践低碳绿色技术的创新应用,大学校园的规模可以实现低碳智能系统的示范和复制推广。大学师生日常行为改变对社会可产生重大影响力,当低碳绿色理念融入教学和科研,将会培养相关人才,服务社会。大学可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和影响力,推动相关产业发展。示范绿色低碳校园,可以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绿色行为习惯,绿色大学也可以树立社会美誉度,提升学校竞争力和凝聚力。总之,大学在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责无旁贷,应带头构建低碳绿色的未来。

南航将军路校区东区图书馆

Q:前面的访谈中,您多次提到建筑师的“绿色意识”,能否结合当下我国绿色建筑设计发展现状,详细谈一谈设计中的“绿色意识”?

是的,我一直认为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建筑师的“绿色意识”的培养、建立、践行比掌握单一的绿色技术措施更加重要,意识决定设计初衷,技术是实现手段,没有绿色意识,技术只会被滥用,设计不只是技术活,更是一种创造活动,需要意识引领;意识是内化的价值观,意识不可迅速获取,意识需要设计师个人修为,也可以持续推动建筑师的自我完善。培养设计师绿色意识,才有可能从源头减少建筑环境足迹。

技术更新换代很快,但意识可以引导技术应用的方向,绿色意识越强,技术使用才会越精准,技术本身是无方向性的,但意识可以影响整个设计理念和详细方案,技术需要意识确定应用方向和重点。所以,绿色意识是建筑设计中的关键要素,需要不断强化和践行。回到建筑设计本身来看,建筑设计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是建筑师判断、选择、取舍的过程,而决定我们选择与取舍的依据会有各种外部或者内部的条件与因素,建筑师从设计之初就应该把“绿色”与否作为一个重要的判断依据,并贯穿于整个的设计过程。绿色意识需要长期积累建立,意识塑造个人价值观,意识决定设计创新高度,是建筑设计的灵魂与方向,需要持续关注与提升。

王畅大师团队部分成果

丁家庄二期A28地块保障性住房

项目以高品质宜居、高质量建造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促进设计品质和工程质量提升,系统性的开展了基于工业化建造理念的保障性住房建筑设计、高效施工、装配化装修等成套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将绿色建筑技术与装配式建筑技术、装配化装修技术、信息化技术深度融合,开展全生命周期条件下保障性住房宜居规划和可变户型设计,创造布局紧凑、功能完善的保障性住房套型,形成商住融合、生活便利、交通便捷的共享宜居社区。

罗廊巷片区综合更新

项目地处南京老城区,设计方案统筹考虑罗廊巷片区原有的建筑、景观、设施配套等,采用微更新、逐步介入的手法改善环境、修缮建筑,以慢工出细活的理念织补城市空间。引入年轻载体,推动片区经济,增强商业活力。旨在建立一个全龄化、独具引力的复合场所。从而在密集的城市肌理中打开一个“透气孔”,赋予罗廊巷片区新的活力,让老城重获新生。

南部新城全民健身中心

南部新城全民健身中心位于承天大道门户位置,毗邻南京外国语学校新校区,项目总用地面积约1.6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地上7层、地下2层,健身中心主要包含三大场馆:2500座体育馆、综合馆及球类馆,可承接一定规模体育赛事。设计取义南京大众热衷的登山和环湖,在建筑外设置了蜿蜒环绕的健身步道,从建筑的北广场到屋顶的健身花园,它成为建筑本身重要的动感造型,也创造步移景异的建筑体验,可以一路欣赏到南外新校区、地块东侧的景观公园,再迂回到建筑内部挑高的攀岩空间,经过一段折返坡道最终到达屋面运动花园。

南航将军路校区东区图书馆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军路校区图书馆位于南京市江宁区将军路校区东区。总用地面积为 19050 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 27265 平方米,建筑主体为 6 层,局部 8 层。图书馆位于东校区中部,与文科楼及学院楼共同形成入口广场空间。西面与西校区教学主楼遥相呼应,通过人行天将两校区联系起来。图书馆与东区主入口及其西区主楼形成了两条轴线,并呈7°夹角。在西侧则通过局部的形体变化以及景观处理使建筑与西区校园的主轴线形成对应关系,适度扭转的建筑局部不仅完成轴线的转换,并丰富公共部分的空间层次。

国际绿色联盟简介

2017年,国际绿色建筑联盟在中国南京成立。联盟为全球致力于绿色建筑发展的专家学者、科研设计单位和企业搭建交流平台,推动绿色建筑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绿色建筑相关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和应用。联盟作为全球绿色建筑发展的国际性交流合作创新平台,以开放包容、交流互鉴、合作共赢为原则,致力于实现绿色建筑理念融通、技术联通、标准相通、人才互通,为推进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推动城乡建设领域绿色低碳发展贡献专业智慧。联盟秘书处设在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技发展中心。欢迎境内外致力于绿色建筑并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的规划、设计、建造、研发、材料和设备生产企业等领域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和相关组织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