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至18日,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共同主办,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教育频道承办的第九届“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在江苏广播电视总台教育频道演播厅落下帷幕。
本次大赛以“千年运河 活力家园”为主题。经作品征集、专业评审和社会公示,最终评选出10项职业组优秀作品奖一等奖入围电视决赛。我司参赛作品《顺着通扬回到2077——通扬运河唐闸北市节点空间设计》斩获银奖,《运遇浮萍,河驿为家》斩获铜奖,我司荣获第九届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组织促进奖。
2014年至今,“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已举办9届,每年赛题注重紧扣时代要求、呼应社会关切,贴近生活需求。我司坚持锐意创新、追求卓越,自接到大赛通知,积极组织各方案部门备战参与,第一时间开启内部评审工作,在王畅总建筑师的指导下,通过团队申请、部门自审、多轮评审等流程,甄选出一批优秀作品参与大赛评选,2022年度共提交大赛6项作品,荣获职业组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顺着通扬回到2077——通扬运河唐闸北市节点空间设计
设计人员:姚歌,韩青,高轻寒,龚玮
作品分类:综合设计 – 更新类 – 公共空间
作品简介:
通扬运河贯南通而过,盈四方漕运于一水间。
唐闸古镇作为通扬运河上重要的节点,历经盐运、漕运工业、文化商圈等发展阶段,逐步生长为今天的样子。它珍存着漫长时光带来的宝物:码头、船闸、传统民居,沿岸工厂是运河记忆里闪烁的片段。
时光荏苒,古代的唐闸留给我们辉煌的盐运、漕运文化;近现代的通扬又在唐闸留下码头、工厂的刻印;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工厂更新为办公文创空间;未来,唐闸又会是怎样的面貌?历史在通扬的河岸和大地上印刻下记忆,传承、发扬和完善是我们可以留给未来的礼物。
本次设计选取戏台、码头、水车三个节点进行设计,分别以“过去”“现在”和“未来”为基础元素,依托通扬运河并串联成以唐闸文化为核心的古镇活力地带,完善产业链,强化古镇文化符号和精神标志,增加用地娱乐趣味性,引入智能化管理系统,带动片区的活力发展。
专家点评:
唐闸古镇作为通扬运河上的重要节点,保留了码头、船闸、桥梁、工厂和民居等历史文化遗存,设计方案选择码头、闸口、戏台等三个滨水空间节点进行了针对性的设计研究,重点以水车的形态语言营造趣味性的空间场景,通过历史、现在和未来时间线的设定,引入智能系统,探索了串联唐闸古镇核心滨水区域的多种可能性,这一理念对传承运河文化、激发古镇活力和带动文旅产业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运遇浮萍,河驿为家
设计人员:裴小明,左武欢,张效嘉,周宇,郭乐乐,李静
作品分类:建筑设计 – 新建类 – 公共建筑
作品简介:
“国家之大事在漕,漕运之务在河”,几千年的大运河流淌至今,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和发展,促进了运河沿岸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兴起。独一无二的“漕运文化”延绵至今。
“世间三样苦,开船打铁磨豆腐。”流传在跑船人之间的顺口溜说出了跑船人生活的艰辛,对跑船人来说,船就是他们无根的家。因为常年生活在船上,买菜、串门、运动、聚会这些对普通人来说稀松平常的事对他们来说都是难事。
大运河文化、漕运文化、沿岸的城市文化都伴随着跑船人家,沿着运河在流动。如今,民众与游客对这些同样充满了好奇。方案拟选址在运河岸边新建一座跑船人的水上驿站,驿站以装配式、模块化的方式建造,横跨在运河水域与河岸的交界处,便于货船停靠,也能让货船低速穿行而过。驿站的组成模块包括集市、餐厅、生活补给、快递收发、健康咨询、儿童培训等配套服务模块,也包括为周边居民、游客开放的文化展厅、滨水剧场、船舶体验馆、特色集市、水上乐园等公共模块,打造一个富有活力的公共开放的空间。
作品创意源于设计师对大运河文化的理解以及对“跑船人”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设计方案以改善运河“跑船人”的生活环境为切入点,提出了建设水上驿站的构想。驿站选址在运河岸边、临水而建。设计运用了装配式、模块化的建造方式,将漕运后勤、配套服务、文化交流等不同功能模块分置于不同平台之上,共同构成了新“漕运之家”。设计既体现了设计师对跑船人的人文关怀,又为周边居民与外来游客塑造了一个拥有运河文化特色的体验场所和富有活力的公共开放空间。作品契合竞赛主题,设计具有一定深度,成果表现较为精细生动。